2012-06-19來源:建材周刊瀏覽量:
6月9日,恰逢中國第七個文化遺產日,以“探索文化與產業對接構筑創新與應用平臺”為主題的首屆“中國(佛山)文化藝術與陶瓷產業發展”論壇在佛山東方印象館舉行
【建材網】6月9日,恰逢中國第七個文化遺產日,以“探索文化與產業對接構筑創新與應用平臺”為主題的首屆“中國(佛山)文化藝術與陶瓷產業發展”論壇在佛山東方印象館舉行。包括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潘柏林、“四方藝林”藝術家代表、蒙娜麗莎創意設計公司總經理陳捷、中豪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梁炳照以及廣東省家居建材商會秘書長郭毅、佛山陶瓷協會專業副會長黃希然等專家、企業家、協會代表參與,共同探討陶瓷藝術與產業對接新思路,新方向。
羅青:文化四個需要
文化需自信
佛山的傳統文化名聲在外,但卻處于墻外開花墻內不香的狀態。目前我們較大的困難就是沒有了文化的自信心,很多產品都應用了國外的文化與設計,特別在建筑設計上,大多為西式風格占主導,很少能尋找到中國文化的根。
文化需自由
藝術文化的發展較重要的是自由。想說就說、想表達就表達,對于藝術創作者來說尤為關鍵。例如法國攝影師馬克·里布和廣東著名戰地攝影家沙飛,他們采用的攝影設備并不是很先進,然而拍出來的照片卻能流芳百世,人們可以通過照片與作者進行心靈上的感應,體驗其當時身處其境的心意、感情。所以一幅影像作品的好與壞,技術和設備都是次要的,較關鍵的是看藝術家修行到哪個程度,心達到哪個境界,天人合一,萬法皆空。
文化需耐心
藝術文化的經營是一種細水長流的事業,大師的作品價值,并不是一朝一時就能體現,需要經過歲月的洗禮才能達到更高。可以說,有時候藝術是把痛苦留給自己,把快樂留給別人,是偉大的事業。所以,從事文化產業,前景光明,但在這條光明大道上,需要每個藝術家的堅持與耐心。
文化需整合
為什么美國能把手機這種傳統的產品做成全世界較大的產業,造就了蘋果這間跨國界的優質企業,就在于其利用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文化和設計,然后再利用別國制造的低成本與美國全球較好的資本體系,進行全球資源的優化整合。我們要學習這一點,把文化與產業對接,相輔相成,相互發展。而這些在我們中國文化的四書五經、文化道德上都能體現,如孔子提出的“四海之內皆兄弟”老子倡導的“有容乃大”就有這種氣魄所在。
“四方藝林”藝術家代表、著名山水畫家梁國榮:兩種嘗試
書畫、工藝品是一種產品,它們與建筑陶瓷產品區別就在于,建筑陶瓷的產品可以量產化,大眾化,而書畫往往卻只有一副,賣掉就沒有了,可持續性差,所以目前我們進行著兩方面的嘗試,使藝術品的延續性可行化。一方面是與瓷板的結合,既把書畫等作品結合在瓷板上,同時也把現代工業的意識融合到我們的創作產品當中,通過與工業產品的結合,實現藝術作品的普羅大眾化。目前我們已與東方印象館進行了深度的合作。在瓷板畫上,西方的油畫已經能夠得到逼真的呈現,而中國畫,還需要在攝影方法、繪畫中采用的素描以及調色的過程中多加注意,才能在瓷板畫上忠于原作。另一方面則是把作品的意境、情景立體化,形成藝術陶瓷,即把平面化的作品立體化,這是一種思路的創新,非常有前景。總的來說,這兩方面的嘗試都能夠使藝術品比較適合大眾,符合市場的需求,值得堅持下去。
意大利薇莎陶瓷執行董事譚浩深:三大文化對接的規劃
對于文化與產業的對接,未來東方印象館將會有三方面的規劃。首先嘗試把藝術大師的作品變為陶塑作品,實現平面的立體化。目前已與“四方藝林”的畫家梁國榮合作,把其畫作“歡喜心”里面的人物燒制成陶塑產品,將于本月底進行首發儀式。其次則是把“四方藝林”等藝術家的書畫作品制成瓷板畫,把這種產品產業化,以其不發霉、不變色、防潮濕的特點,貼近老百姓的生活,提升生活藝術品味。較后則是把藝術品與其他" >其他材料進行融合,如石板畫等,七月份,將會到景德鎮考察,研討嶺南畫派與景德鎮瓷器的結合的可行性,這些都是很好的嘗試。目前石灣陶藝的價值遠遠低于市場的價值,所以如何把文化與產業進行對接,使佛山整個藝術市場的價值提升上去,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東方印象館成立以來很榮幸受到了各界藝術大師的鼎力支持。目前東方印象館也被定為中華陶藝大師聯盟指定藝術展館,另外佛山的非遺物質研究中心也設立在這里,未來也將會有多姿多彩的活動在這里上演,如十月份的中國八大名窯展也會在這里舉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