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2來源:比特網瀏覽量:
在今年的燈展中,像《和聲》這樣充滿深刻哲理的作品并不鮮見。設計師們用LED配合速度傳感器、單片機等其他一些最前沿的科技,展示一些在現代人心目中已經逐漸淡漠的主題,比如慢節奏的生活,以及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燈光勾勒出的深意
在今年的燈展中,像《和聲》這樣充滿深刻哲理的作品并不鮮見。設計師們用LED配合速度傳感器、單片機等其他" >其他一些較前沿的科技,展示一些在現代人心目中已經逐漸淡漠的主題,比如慢節奏的生活,以及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教師,《照明設計》雜志執行主編何崴的作品《慢》,就以一輛老式自行車和由LED組成的“燈光墻”,對過于追求速度的現代城市生活進行反思。何崴告訴記者:“我在自行車上安裝了一個速度傳感器,當人們以不同速度騎車的時候,傳感器會將不同的信號傳送到控制芯片上,從而使LED燈光組合出不同的抽象影像。隨著"車速"逐漸加快,影像會越來越顯得"焦躁"。如果此時騎車人能"慢下來",影像又會回到先前比較安詳的樣子;否則,它就會"爆炸",只留給人們一片漆黑。我希望通過這件作品,能讓人們在心靈上重回那個騎車在胡同中穿行的時代,回味已經逝去的安詳生活的美好。”
來自比利時的作品《OVO》,則是燈光藝術與現代材料技術的完美融合。“OVO”在拉丁語中是蛋的意思,而這件重達1.2噸的作品也的確酷似巨蛋。它使用了經過化學處理的針葉樹木材“固雅木”,并且安裝有水霧裝置。當觀眾走進“OVO”的時候,水霧裝置就會啟動,讓觀眾能透過霧氣觀看布設在木架上的亦真亦幻的燈光。設計團隊認為,這樣的一種觀感效果,可以讓觀眾感受宛如天地未開時的“一片混沌”。
技術進步改變燈展格局
“不同于通常以竹、木、絹、紙等材料制作,并由白熾燈提供照明的中國傳統花燈,很多在"國際燈光藝術節"上展示的燈光藝術作品,正是因為LED照明技術的進步才變為現實。”連續3屆“國際燈光藝術節”的展覽策劃人,亮點設計中心董事長丁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