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20來源:互聯網瀏覽量:
源潭的陶瓷產業被人詬病已久,“把環境影響了,土地消耗了,附加值太低。”“清遠市區一帶的陶瓷產業每年稅收2億多元,留在本地的只有8000多萬元。”平心而論,這些言論都有一定道理,道出了目前清遠陶瓷業尷尬的局面:轉型升級不易,繼續發展難行,未來出路何方?
【建材網】較近一則微博在網上備受關注,“‘喂人民服霧!’攝于2013年8月3日清遠源潭,當看到家鄉的大好河山被開發得體無完膚,天空常年彌漫著工業煙塵!影友們你們是否明白了為什么現在很難拍出一張藍天白云的城市風光片!”微博作者還附上了幾張圖片,每一張圖片都是在綠色為底色的村莊中,高高豎起的煙囪冒出濃濃的白煙。這條看似習以為常的微博引發清遠人的共鳴,在網上引起廣泛討論。
源潭的陶瓷產業被人詬病已久,“把環境影響了,土地消耗了,附加值太低。”“清遠市區一帶的陶瓷產業每年稅收2億多元,留在本地的只有8000多萬元。”平心而論,這些言論都有一定道理,道出了目前清遠陶瓷業尷尬的局面:轉型升級不易,繼續發展難行,未來出路何方?
可能就有人說,陶瓷產業真是十惡不赦。話至此,有必要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我們是否應該考慮到了當時的歷史條件。每種產業的發展都有其產生的特定歷史背景,也有背后的產業基礎,如今我們評判此前的產業,除了盲目的批評以外,更要了解它的歷史價值,才不至于偏頗。
在21世紀初,清遠工業在其他" >其他方面艱難起步,而在陶瓷方面卻有著天然優勢,清遠是陶瓷原料基地,原材料成本較低,很多佛山、東莞等地陶企較后選擇了清遠。可以說,發展陶瓷產業是當時經濟環境與清遠實際情況雙重作用下的無奈之選,是當時人們迫切改變貧窮落后面貌而采取的發展方式,對當時而言,并不是饑不擇食,而是雪中送炭,對于清遠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歷史是前進和變化的,一個階段的不刊之論,另一階段可能備受非議。隨著產業發展的趨勢,清遠經濟社會的發展,環境承載能力的變化,陶瓷業越來越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民間認為其污染環境,官方也忌諱其效益不高。
對于陶瓷產業,清遠是有發言權的。我們在認識其影響的同時,更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應該更加看到其發展的未來。如今,清遠對陶瓷業的轉型升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希望陶瓷能夠舊瓶裝新酒,但這是一個鳳凰涅槃和刮骨療毒的過程,而一旦完成這個過程,又將迎來新的一春。以電影為例,以前受到電視的沖擊,電影銷聲匿跡,如今隨著人們習慣的改變,電影產業又重新勃勃生機。陶瓷產業也一樣,如果某一天隨著技術的改變,也可能變成一件寶。
陶瓷污染的微博能引發網民的共鳴,反映出大家對清遠環境的關心。但是在目前這種不可能對陶瓷產業“一刀切”的情況下,需要市民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需要企業用負責的態度去生產,用長遠的眼光去創新;需要清遠黨委政府用戰略的思維去謀劃,用鐵腕的手段去推動,全社會共同來推動這個歷史很燦爛、現實存爭議的陶瓷產業在新的環境下,找到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