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1來源:互聯網瀏覽量:
近日,“吸霾”環保涂料問世,據報道,該涂料在光照條件下,其中的活性物質會發生光催化反應,產生氧化能力極強的羥基自由基,可分解油性污染物和部分無機物。“吸霾”材料是否真如有關人士宣稱的那般神奇?有無潛在風險?PM2.5會因此而“淡去”嗎?
【建材網】回放:
近日,“吸霾”環保涂料(又稱光能自潔涂料)問世,據報道,該涂料在光照條件下,其中的活性物質會發生光催化反應,產生氧化能力極強的羥基自由基,可分解油性污染物和部分無機物。此外,由于材料表面的超親水性能,灰塵、粉塵等污染物更易被雨水沖刷掉,較終達到抗污、潔凈的功效。
據該產品推出者、富思特新材料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郭祥恩介紹,這種新涂料不僅節能環保,還將在應對城市霧霾中發揮重要作用,涂刷一棟大樓相當于五個足球場凈化空氣的效果。
疑問:
“吸霾”材料是否真如有關人士宣稱的那般神奇?有無潛在風險?PM2.5會因此而“淡去”嗎?
解答:
“這個說法的"水分"很大,首先,名字本身就是一個炒作概念。”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馬金珠為《中國科學報》記者揭開了“吸霾”涂料的神奇面紗:“吸霾”涂料只是一種被動空氣凈化方法,從單獨作用來看,效率不會很高。
其實,所謂的“吸霾”涂料并非國內首創,日本和歐洲很早以前就有類似應用。
“因為國外的空氣質量本身就很好,規定的標準又比較嚴格,這些涂料只起到進一步除污的效果。但對于中國而言,它的作用到底能有多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馬金珠指出,“宣稱五個足球場的凈化效果,顯然是言過其實,這樣準確的定量結果肯定是做不出來的。”
“如果照此說法,那我們把所有樓房都刷上這種涂料,豈不是一勞永逸?”馬金珠表示,不能憑借某一次的實驗結果來證明事物的真實影響力,若無大量數據支撐,定量結論很難準確。
那么,褪去神奇面紗之后,涂料本身的功能又是如何呢?
馬金珠強調,盡管“吸霾”涂料會對去除污染物起到一定作用,但效果卻十分有限。“因為它不是直接去除PM2.5,而是去除PM2.5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VOC等前體物,單方面除掉某種物質會不會產生正的效果,這是不一定的。”
“"吸霾"涂料靠的是光催化原理,跟光照有很大關系。然而,當灰霾天很嚴重的時候,太陽光是照不下來的(PM2.5會對光進行反射),一旦失去了陽光,涂料便很難發揮效果。”馬金珠認為,這難免會形成惡性疊加:越是灰霾天越是沒效果。
此外,涂料的超親水性能也受到了專家的質疑。
“為什么會提到這個概念呢,因為涂料并不能將污染物完全分解成氣體,而是會留在涂料表面,只有雨水才能讓它實現功能再生,可如果不下雨的話,涂料很快就會飽和,這就沒有任何作用了。”馬金珠分析說,在天氣因素無法確定的條件下,預測“吸霾”涂料實際效果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
“對"吸霾"涂料的原理及應用效果進行一定的科學探索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葛小鵬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要使其發展成一種廣泛應用的環境材料,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與此同時,潛伏于“吸霾”涂料中的種種未知風險也引起了有關專家的不安。
“"吸霾"涂料主要著眼于室外應用,然而,涂料在漆膜涂覆過程中需要用到某些稀釋劑和有機溶劑,它們可能釋放到大氣環境中造成二次污染。”葛小鵬進一步指出,盡管涂料表面具有超親水性,但作為活性成分,在室外風吹雨淋的條件下可能會造成溶出流失,特別是一些納米功能性物質,其成分引入環境后可能會造成其他" >其他危害。
“納米材料有一種生物毒性,對人體和生物都有一定危害,因為它非常小,很容易進入人體。”馬金珠表示,國外大氣學者曾對其應用提出質疑,主要觀點是光催化去除NOx過程中可能會釋放HONO,而HONO是大氣中OH自由基的重要來源,會增加大氣的氧化性。
馬金珠進一步強調,關于PM2.5的科學防范和治理,首先需要對現狀形成明確的認知、評估和趨勢預測,第二要確定污染源頭和權重分析,第三步才能整體規劃污染物減排目標,循序漸進、分步實施,較終使空氣質量全面達標。
“如果寄希望于通過某種高性能吸附及催化降解材料的開發應用來改變現實,恐怕是杯水車薪,另外,其經濟性也有待商榷。”葛小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