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5來源:互聯網瀏覽量:
華潤借鑒他人的管理方法,職業經理人的引進讓華潤管理從傳統管理轉為現代管理,跨國管理人才的引進讓華潤從本土邁向國際,隨著威士伯的收購,華潤的管理將會走向國際還是淡出人們的視野?
國際化的管理鋪墊,完善的品牌系統,覆蓋率極高的渠道網絡,如果再加上先進的技術,華潤將會插上騰飛的翅膀。2006年8月,世界排名第五的涂料公司——美國威士伯公司完成了對華潤的戰略投資。一年后,華潤吸收了威士伯的技術,產品線得到擴大,產品的技術含量得到提高。
這彷佛是一件好事,華潤在不斷地學習他人、吸收成功經驗的同時在不斷地升級轉型。但是,換一個角度想,華潤在不斷升級,不斷改善自己以后,華潤還是華潤嗎?正如我們擔心的人類創造的機器人會不會反過來變成機器人造人類?
曾經聽馬云說過,以前有間資金充足的大公司投資他那技術見長的小公司,那時候馬云以為資金和技術俱備可以大展拳腳了,但是,由于馬云公司表決的票數和投資公司表決的票數相差太懸殊,馬云提的技術方案常被否決。通過這件事情,馬云感悟到投資也可以轉換成危機。
曾經,華潤明確了遠景目標——成為世界涂料巨頭之一,這是否和威士伯這一世界涂料巨頭形成了利益沖突呢?華潤想借用威士伯先進的技術,威士伯想借用華潤的品牌效應和完善渠道,結果將會是融合還是一方將會漸漸被淘汰呢?
2006年威士伯以2.81億美元購得華潤涂料80%的股權,隨后幾年間,華潤原股東持有的20%股份也陸續脫手,華潤成為了純粹的外資企業。威士伯入資華潤后,之前承諾的保留華潤的領導班子成了一句空話,技術總監姚娟、營銷總經理孟艟、原華潤總裁陳睿德、市場總監、建筑涂料副總裁等職位人員的辭退和頻繁更換不勝枚舉。
據不完全統計,被收購后的6年時間里,華潤涂料已更換了四位營銷老總,四位CEO。被收購后,華潤的品牌還在,只是華潤的高層管理人員已經變了,本土員工也漸漸退出華潤。當民族企業變成外資企業,當本土高層漸漸退出華潤,接下來跟著改變的將會是什么?是不是華潤漸漸地退出人們視野?留下的只是成為威士伯的品牌借力和渠道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