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9來源:互聯網瀏覽量:
為把握行業發展運行和企業發展態勢,規范行業產能發展方向,國家工信部于12月2日公布了《建筑衛生陶瓷行業準入標準》。據了解,該標準將在2014年4月1日起施行。
區域產業規模無硬性規定
與此前發布的征求意見稿相比,此次出臺的行業準入標準出現了兩處較大修改。在建設布局方面,“統籌區域資源、能源和環境承載力,控制區域產業規模。縣級區域原則上不超過80條生產線,地級區域原則上不超過200條生產線”的標準被刪除;在規模、工藝和裝備方面,“原則上單條生產線占地不超過100畝”的要求亦被刪除,而這兩處恰恰是意見稿公布之后行業內反響較大的兩條標準。因為如果這兩條規定按要求落實到各大產區,將會有諸多產區和企業會受到較大影響。
廣東蒙娜麗莎新型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張旗康告訴記者,晉江產區有超過200條的生產線,夾江有接近300條的生產線,均已越過意見稿所劃定的紅線。不言而喻,如果意見稿所列規定真正落實下去,上述產區將會受到巨大影響。
他分析認為,之所以會將產區生產線上限的規定刪除,跟近兩年建陶衛浴企業在環保方面所做的努力息息相關。當前,各產區陶瓷企業基本實現了煙塵的集中處理,從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和破壞。“這條標準的制定也是站在地域環境承載力的基礎上,既然環境能夠容許擁有200條或300條生產線,劃定80條、200條的紅線本身也就不再合理。”
實際上,國土資源部于2008年公布的《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國土資發〔2008〕24號)中已有類似“原則上單條生產線占地不超過100畝”的指標。張旗康認為,“這一標準被刪除,主要是為了避免多部委相關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出現重復和沖突。”
政策釋放產業轉型信號
經過多年的快速增長,我國建筑衛生陶瓷產業已進入增速放緩、產能優化升級、結構布局調整的階段,工信部此次公布《建筑衛生陶瓷行業準入標準》也旨在通過產業政策來引導行業發展方向,提升我國建筑衛生陶瓷產業的整體水平以及社會效益。
“準入標準的制定,將為各產區政府機構推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法律依據。”張旗康指出,政府部門今后將會從土地供應、環評審批、能源供給、質量和安全監管、信貸、融資以及相關企業在建筑衛生陶瓷項目投資施工建設與生產運營等方面對行業進行多環節、多渠道的指導和規范。
此次公布的《建筑衛生陶瓷行業準入標準》是國家相關部門對建筑衛生陶瓷行業所下發的靠前部產業政策,在建筑衛生陶瓷產業史上擁有標志性的意義。
“這份準入標準是國家對建陶產業設立的指向標,預示著我國建筑衛生陶瓷行業由開放型轉向準入型,產業由粗放式轉向集約型,企業由單一追求經濟效益,轉向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的現代化企業。”廣東省陶瓷協會會長陳環認為,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各方各面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社會各界、相關部門對于建陶產業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在該準入標準中也有體現,企業只有做到切實理解國家產業政策精神,轉變生產方式,才能夠在發展過程中有效規避政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