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6來源:互聯網瀏覽量:
近年來,電商渠道的興起在給消費者帶來消費便利的同時,也讓一些不法地板企業有了可乘之機,他們主要以抄襲的方式生產產品,這樣的產品上市后不僅誤導了消費者的選購,也致使原創設計企業蒙受嚴重經濟損失。
近年來,電商渠道的興起在給消費者帶來消費便利的同時,也讓一些不法地板企業有了可乘之機,他們主要以抄襲的方式生產產品,這樣的產品上市后不僅誤導了消費者的選購,也致使原創設計企業蒙受嚴重經濟損失。盡管行業內對于維權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就維權本身而言,還仍舊存在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
地板企業維權的背后:維權到底存在什么難題?
地板行業內維權意識逐漸增強
對于整個家居建材行業而言,“抄襲”可以說是行業內的一個頑疾,多年來“小品牌抄大品牌”的現象已司空見慣。但較近兩年,不少被抄襲的大品牌不再沉默,而是與侵權企業對簿公堂,例如2014年年底在業界引起轟動的百強訴一統家居億元索賠案,該案也被稱為“家居行業索賠靠前案”。
但是,在迎戰侵權企業的過程中,原創企業往往面臨確定賠償數額、侵權行為認定、維權成本高三大難題,若想破解就需要業界各方共同努力,通過完善法律法規等手段,讓侵權者不僅無錢可賺,還將面臨高額罰金,甚至是刑事責任。
地板企業維權存在諸多難題
伴隨地板行業的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不同地板企業的近觀設計越來越多。對此,自主創新設計的品牌往往是“有苦說不出”。而在維權的過程中,一些難題也成為地板企業維權中的“軟肋”。
首先,維權中的賠償金額難以確定。通常情況下在家具專利侵權案件中,企業上報給法院的索賠金額是根據涉嫌侵權產品的數量、涉嫌侵權企業的店面數量及涉嫌侵權企業的銷售額等信息計算出來的。原中國家具協會秘書長曹贏超表示,這個索賠金額只是個估算值。“被告企業的營業額并不完全透明,甚至可能造假,這會讓原告企業的索賠要求大打折扣,被告也可能逃掉大量違法成本。”曹贏超說。
其次,侵權行為難以認定。雖然家具的專利權認定已細致到產品的每個零部件,但抄襲企業只對產品零部件形狀稍作改動的做法并不構成侵權,這讓產品原創企業維權時難以找到證據。“畢竟都是從業多年的業內人士,把零部件稍作改動不會對家具使用功能造成太大影響,卻可以輕易規避侵權風險,一些企業有意識地這么做正是出于這種考慮。”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給侵權行為認定造成了障礙。
再次,維權成本高。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原創企業花錢打官司,贏了還好,如果輸了,這筆錢就等于“打了水漂”。此外,在維權過程中,原創企業還要花大量時間去取證,包括調查店面數量、產品銷售情況和價格,拍照取證,必要時還要購買侵權產品,這種人力、財物、時間的投入對原創企業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負擔,而一旦侵權行為不被認定,則這些開銷必然都要由原告企業承擔。
因此,在地板企業維權的道路上,僅依靠個別企業的努力還遠遠不夠,應從法律、行業組織和企業三方面入手,使各方在維權過程中都發揮作用,才能遏制抄襲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