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30來源:中國建材網瀏覽量:
目前,國內上至八旬老人,下至三歲孩童中,都涌現一股國學熱。更多的人對國學感興趣并學習國學經典是件好事!對于此種現象,季羨林,易中天,于丹等國學大師功不可沒。 所謂“國學”,是關于中
——華茲卜(亞洲)中國區首席執行官黃宏亭如是說
【建材網】目前,國內上至八旬老人,下至三歲孩童中,都涌現一股國學熱。更多的人對國學感興趣并學習國學經典是件好事!對于此種現象,季羨林,易中天,于丹等國學大師功不可沒。
所謂“國學”,是關于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學問。其所蘊涵的內容,實為中國所特有,或在中國的地理環境、語言環境、人文環境,乃至在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歷史等特定條件下所形成,或在中國文化母體中孕育、產生、演變和發展的學問總和。就其外延說,它是一個無所不包的文化整體,其中也必然含有精華和糟粕。
比如《論語》中所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今天的觀點看來,這就是很不負責任的態度。一個人要想走上更高的平臺去施展自己,首先就必須站在領導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孫子兵法》有云:“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國學有精華,也有糟粕,揚精華棄糟粕,不能含糊。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曾經走過許多彎路,有過許多教訓,現在我們必須要吸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國學里面的內容紛繁復雜,人們閱讀國學也應該理性對待。要有選擇性地去閱讀。人一生的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書全部讀完。國學著作汗牛充棟,雖然是很多古人杰出智慧的成果。例如《論語》、《孫子兵法》等。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科學的成分,正是這種良莠并存的狀況,使得國學閱讀尤其要注重甄別,擇善而讀。
閱讀國學著作,需要培養慢讀與重讀的習慣。國學經典不同于網絡上速生速朽的文化產品,它是一種智慧的發酵與歲月的沉淀,蘊涵著豐富的知識與深刻的哲理,惟有細細咀嚼,才能領悟。一遍不行,便再來一遍,久而久之,才能逐漸進入《論語>中所述的“溫故而知新”的境界,每次重讀,都有心得,如此讀書,才會收益無窮。
國學究其根本,是滋潤人生、凈化心靈的學問,使人之所行不悖規律,合乎大道,所以我們閱讀國學,應該越過工具理性,到達價值理性,使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智慧,并成為對人生境界的一種潤澤與提升。
“國學熱”是一件好事,但它如何深化和健康發展則是我們需要探討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