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6來源:博銳管理在線瀏覽量:
在中國古代智慧語言里,有很多“借“字,“借雞生蛋”、“借船出海”、“借網捕魚”、“借刀殺人”、“借東風”,卓越的管理者要善借身外之物,所以努
【建材網】在中國古代智慧語言里,有很多“借“字,“借雞生蛋”、“借船出海”、“借網捕魚”、“借刀殺人”、“借東風”,卓越的管理者要善借身外之物,所以努力到借力就成為角色轉換的關鍵內容。所謂借力就是借勢、借物、借財、借才、借人等所有行為,包括內借和外借。荀子曰“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鄭夢九將韓國現代帶向巔峰時代,正是“借”的結果。
借錢不如借力!很不幸地通知你,你生在一個單槍匹馬難以存活的時代,你很努力,你很拼命,不過你卻要花比前人更多的時間才能成功。因為資源越來越多地被少數成功人士控制,門檻卻越來越高地留給了白手起家的人。但你還有一條路可走——借力!借力“偽人脈”,利用“假名人”;善于“見縫”,適時“插針”;與其借“小力”,不如借“大力”;求準一個人,靠準一尊神……著名營銷專家譚小芳老師表示,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借力哲學,被越來越多的人證實為本世紀的必學技能,并運用這些借力哲學在職場中借人脈、借權力、借平臺,在商場上借資金、借資源、借人才。
在講座前面,我們先講一個故事——
清朝末期,上海閘北區有一家梨膏店,生意做得很大,店門口掛著“天知道”三個大字的牌匾。“天知道”梨膏店的對面是一家姓于的水果店,這梨膏店的發跡就是因為這家水果店。光緒八年,于家水果店從山東萊陽運了五十簍梨到上海閘北區,因為路途遙遠,梨皮被顛破,經雨一淋,運到目的地就開始爛,不管怎樣晾、曬或削皮,都賣不出去。對門有個小店,里面住著夫妻二人,正沒有糧食吃,見于家扔掉了許多爛梨,就拾來削去皮、挖掉爛眼,一吃很甜,就把削好的碎梨切成小塊,一個銅錢賣五塊,生意很是興隆。這夫妻倆就到于家水果店將一簍簍的爛梨買來。反正梨爛了也不值錢,于家樂得其所,一股腦地都賤賣給他們。買得多了,這對夫妻就將梨削好放進大缸用糖腌起來,這樣更好吃,一上市賣得更火了。
后來,夫妻倆到處買爛梨,削去皮放進鍋里熬成梨汁,制成膏糖。春天沒梨吃,人們都想吃梨膏糖,一下子竟然成了南方的名產。第二年,朝廷的欽差大臣到上海閘北區出巡,買了梨膏糖一吃,又甜又酸,很好吃,就將梨膏糖帶到北京獻給慈禧太后。慈禧正咳嗽,吃后覺得味道真好!便傳旨叫夫妻倆進貢梨膏糖,這一下夫妻二人生意做大了,正式開了梨膏店。于家水果店老板暗自打探,終于知道這些梨膏糖是爛梨制成的,又紅眼、又嫉妒,更怕得罪皇上,就在夜里寫了一張紙,上寫“天知道”三字,貼在了夫妻倆梨膏店大門上。
第二天,這夫妻倆一看“天知道”三個字,愣了一會兒,就知道有人搗亂。男老板哈哈大笑說:“我正想起個字號,今天就有人寫了字號送到門口,真是好極了。我家店里的梨膏糖連皇上都吃過,他是當今天子,應當叫‘天知道’,我就用這三個字當招牌!”他把招牌寫得特別大,來看的人一問,知道皇上、太后都愛吃梨膏糖,這生意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