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6來源:價值中國瀏覽量:
“任總:介紹給你一個好東西--微博,外國人叫Twitter,網友稱為‘圍脖’。比我幾年前介紹給你的博客更好用。用手機就行,更適合您,因為您從來不用電腦,只用手機。 ——潘石屹
此外,一些企業微博利用所謂有獎轉發活動,瘋狂刷粉并傳遞各類促銷信息,網友已不勝其煩。微博炒作公司利用一些大號肆意發布不實事件、廣告信息。如果你百度搜索“微博營銷”會發現有很多“專業”微博營銷公司,這些公司號稱提供加粉、加V、活動策劃的一站式微博推廣服務。微博營銷剛剛興起,就已蒙上一層炒作的陰影。
“在中國的微博平臺粉絲達到十幾萬的很少,在這里去做銷售沒有意義。這里只是一個商業拉動平臺,在這里賦予更多的是企業文化層面的東西。”VANCL(凡客誠品)總裁助理許曉輝說。
每一柄劍都是雙刃的。微博打破了人們的時空限制,任何的個體都可以即時發表及精準互動。與此同時,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地點也可以給你轉發評論。這就給傳播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因為你無法控制粉絲或網友們的言論,較壞的結果就是形成微博危機。
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個名叫“郭美美Baby”的女孩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這個自稱“住大別墅,開瑪莎拉蒂”的20歲女孩,其認證身份居然是“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憑借微博的蝴蝶效應,郭美美以一女之力引發了中國慈善業地震,至今仍“余音裊裊、不絕如縷”。郭美美事件讓人們初次的認識到了微博這股巨大的“微力量”。
如果說郭美美事件是網友對危機傳播的“初體驗”的話,那么7·23動車事件則是一次全民參與的“深呼吸”。先是一則“掩埋事實真相”的微博引起眾多網友的質疑,隨即“這是一個奇跡”、“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的高鐵體瞬間引爆整個網絡,把整個動車事件推向了風口浪尖處,讓鐵道部,甚至中國高鐵成為了輿論的眾矢之的。
看上去很美,微博不是“多功能棉襖”
140個字符的傳播革命,與傳統媒體相比,微博給我們帶來的是更快的傳播速度,更好的互動性,更強的時效性。從這些特點看,微博的確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所以有了“多功能微博”的說法。
“骨灰級”微博大號粉絲數的上竄,宣揚微博花費少、見效快的專家式“勸世良言”,讓不少原先對微博營銷一無所知的企業似乎一夜之間便幡然醒悟,紛紛降大任于微博,希望靠其打知名度、擴影響力、拉銷售額,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于是建官博、聚粉絲、發博文、搞活動……一番大干特干,熱火朝天的景象。
然而一味對微博的頂禮膜拜,實質上是一種舍本求末之舉。裹挾那些極少數成功案例光環的微博營銷更讓企業誤入歧途,患上新的“營銷近視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