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1來源:搜狐家居瀏覽量:
據國外相關統計資料顯示,獨立創業的中小型企業中,在創業第一年就直面被淘汰命運的小老板數量比例大約為40%,而在那些支撐下來的60%中,又約有80%的企業難以堅持五個春秋。不過,在能夠熬過五年的中小企業中大概也只有20%的數量可以繼續走完第二個五年。那么,幾乎都是中小企業的中國墻紙行業應該如何應對呢?
盲目追求規模會弱化神經末梢
有消息稱,曾有科學家做過推算,侏羅紀時代的梁龍(一種食草的恐龍)尾部受到襲擊后,等到轉身找到襲擊者的時候,那已經是過去5分鐘的事。為什么呢?因為恐龍的大腦和神經末梢系統很不發達,信息從尾巴傳遞到大腦再讓大腦進行判斷后發出指令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中國改革開發以來,在經濟上創造了許多奇跡,一直為世人稱贊。不過,同時也留下過不少遺憾,中國善于創造“世界靠前”,更善于培養出中國品牌企業,只是爾后轟然倒塌的速度和數量似乎也是“世界靠前”,猶如曾經的“三株集團”、“春都集團”等行業巨頭的煙消云散,幾乎都是在鼎盛的時期頃刻間演繹著悲壯的哀歌。三株全民皆兵式的營銷策略幾乎掃遍了中國的城市和農村,較后,大且失控,反應遲緩,更何況當時決策層的信心極度膨脹,狂熱導致了許多不切合實際的判斷。來自終端的信息,無法及時傳送給總部,在信息不足和信息錯誤的情況下,作出了不少錯誤決策,如此循環往復,越發加速了它們的滅亡。
現在的中國墻紙企業中,雖然還沒有任何一家達到梁龍級別的規模,但是,好像卻有不少有著和梁龍神經末梢式的潛在危險。有相當一部分,稍大的墻紙企業為保證自己的優勢,依然在數據上堅持自己的守望;中型一些的窮盡手段,為求規模臃腫著欠靈敏的神經;小型一些的則為搶得市場,不按規則出牌。
讓企業迅猛健康的成長,是每個企業家的夢想,F實中,有一部分企業的確可以迅猛的變大了,規模不知翻了幾倍,但積弱積貧反而使得整體實力仍然不是很強。原因在于對市場的布局,源自于讓企業變強變大的心理,而盲目喜歡求大。孰不知事有輕重緩急,程序和步驟依然要穩步地走。首先要做好區域市場,待到信心、資金、技術、資源以及環境等因素具備了之后再做更縱深一級的市場。當企業還沒有足夠強大的時候,網絡還不夠全的時候,還是應該切實地多做一些基本功。盲目擴張一般都會造成資源浪費,不久難免不會戰略收縮。所以,還是建議墻紙企業在實際操作中先從區域強勢品牌做到全國知名品牌,再到全國強勢品牌,急躁的心態則不適合這個道路。
然則,在中小型企業的實際成長過程中,這些較為明顯的思維定勢幾乎決定了企業生命線的粗細長短,由此而來,必定要有對應的經驗總結。無疑,全球華人商人較杰出、較成功的企業家李嘉誠先生的生平可以給我們提供無限啟迪,他的一生,始終以超越為主題:從超越平凡到超越對手,實現自我,超越自我。他的善于決策,證明了一個成功的企業領導者的價值首先在于英明有魄力的決策,可以顯示出思想智慧的光芒。學習不同經濟體制下長壽企業的理念較為實際,以便汲取有益之處,驅弊就利。